是的
生活也是不能因為一個龜速辛樂克而打亂
昨天趁著風雨變小
跟北鼻開著車到店裡看看大家需不需要幫忙
然後..吵了一架再去京華城看第二遍的海角七號
也是有沒有那麼變態

沒錯..我整個是很迷海角七號
也許我也懷念艷陽..我也懷念熱風
我懷念藍天白雲的故鄉
我懷念一望無際的大海
我懷念在草地上奔跑的狗狗

就像裡面會長大哥說的
為甚麼我們的大海這麼美麗
卻留不住年輕人

矛盾永遠不會少
希望自己的故鄉可以保持美好
卻也希望自己可以不必離家那麼遠
曾經擁有整片美麗的後山美景
現在卻必須在整片水泥牆下生存

"我不是放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捨不得的不只是友子
還有那片艷陽吧!

海角七號..快去看!!!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娜娜:我想我們還是分手吧..我們是不被允許的長短腿之戀

弟弟:我又沒有要跟你交往..你是怎樣...



盧小娜..你真的太愛演了
這樣叫我怎麼受得了阿..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開始對這部片沒什麼興趣
總覺得應該是不怎麼好看
大概就像奪魂鉅那樣吧..
雷聲大雨點小

可是還是去看了
因為他的預告片拍的還誘人
於是昨天跟北鼻就到微風國賓去
兩個嗜血的變態狂..哈..
沒想到人好少..大大的廳只有10個人左右

從片一開始..反正就是一直瘋狂殺人
一家子變態..
搞不動幹啥這樣
到影片結束前..女主角一番話
我才了解這家人怎麼這麼變態..

總之..狠噁心..
碎肉在螢幕上噴來噴去..
電鉅聲不停..

就噁心程度來說
是不會失望..
而讓我覺得最恐怖的是
美國史上的這個人..

夭壽..也太愛莫名的殺人了吧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的心情
混亂的異常
反覆不定
連自己都無法判斷
這一刻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需要一些能讓心情平靜下來的元素

翻出在家裏躺了很久的"美麗時光"
我就像一個路人.
站在旁邊看著小偉跟阿傑
靜靜的將它看完

然後我想起了屬於我的美麗時光
那段很短暫但是很燦爛的日子


美麗時光:http://home.so-net.net.tw/changtsochi/besttimes/b_home.html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Dec 15 Thu 2005 05:50
  • 金剛

凌晨5點
從信義華納門口走出來
3個多小時的"金剛"
腦子還是轟轟轟的都是牠的吼聲

個人覺得
一定要找超大廳的戲院看
比較帶勁兒
特效很屌
女主角一直讓我替她擔心
不是擔心她的安危
是擔心她身上的睡衣會掉下來

暴龍很可憐
嘴巴整個被撕開
金剛這招也太痛了吧
真是一絕

總之..看完金剛之後
我也想養一隻


吼~~~~~~~~~~~~~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blog.kgbbs.net/brilliancy/article/45994


想看、打算看、已經看過Last Days的人,我做兩種揣測。
一、假設你是Nirvana迷,而你知道這部片子是為了紀念
Kurt;或者假設你是搖滾樂迷,而你知道這部片的音樂顧
問是Thurston Moore。否則還有什麼理由在各大媒體都給
予普通、甚至中下評價後,你還執意去看?

應該不太可能有人是Gus Van Sant迷,但如果你說"對,我
就是愛死他那種沒什麼台詞、沒什麼劇情、時序又跳來跳
去的敘事手法!"那我也只能接受;或者你說你是Michael
Pitt迷,拜託,又不是Brad Pitt,有多少人在這部片子前
認識這個<愛做愛作夢>(或者<巴黎初體驗>whatever,
就是The Dreamer)的小帥哥,還知道他有個樂團叫Pagoda?


如果你是第一種人,而且你想解開Kurt自殺(或他殺)的疑
問,很抱歉,這不是紀錄片,沒有一個人叫Kurt或Cobain,
只有名為Blake的失意樂手;如果你是衝著搖滾樂而來,也
很抱歉,裡面沒有Nirvana,也沒有Sonic Youth,Velvet
Underground或許能稍稍輔慰你的心,Boyz 2 men當年的經
典MV也能讓你記起舊時光。


所以我們已經知道這部片子裡"沒有"什麼了,該來看看這
裡頭到底"有"些什麼,畢竟是部讓我看完後選擇獨自在夜
裡走上半小時才進入地鐵的電影,總有些什麼勾起我如此
沉重的情緒。(其實是因為週末的紐約地鐵實在是個惡夢)

1991年的夏季,Gus Van Sant第一次、也唯一一次與Kurt
碰面。那是在洛杉磯、Kurt的經紀人的私家宴會上,Gus
等人討論著Nirvana如何參與/支持"No On 9",一個
"反'反同志'"活動。Gus毫不諱言自己如何被Kurt與生俱來
的領袖魅力深深吸引,整個夜晚不曾將目光移開,即使多
半時候Kurt都是沉默而低調的。


1994年4月8號,Kurt Cobain被發現陳屍於西雅圖住處,
據說是在吸食過量的海洛因後,朝頭部與胃部開槍,非
常激進、駭人的自殘方式,於是關於Kurt自殺或他殺的
傳言不斷。Gus不久就有拍攝Kurt傳記的想法,並找Coutney
飾演她自己,這個提議當然被拒絕了,但關於這部片子的
計畫卻持續進行。1997年選定Michael Pitt出飾Blake
一角,當年他才17歲,是Nirvana的歌迷,而且本身也玩音樂
(他個人的樂團叫Pagoda)。片子在2004年終於開拍,
地點在紐約州北方的一個小鎮。在此之前的兩部片
Gerry與Elephant,已經清楚指出Gus的風格走向


承襲自Gerry、Elephant,Last Days也是極少的台詞(配
角還滿多的,但我懷疑Michael連對白本都沒有)、極少
的場景、錯亂的時空(How many days are Last Days?)。
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看著Blake在廣大的樹林裡遊蕩、喃
喃自語;看他神志恍惚地吃麥片加牛奶或通心粉;看他
脫衣服穿衣服;看他逃避人群,把自己困在某個空間裡。
沒有前因後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雖然我們約略可
以從少數對話(其實都是別人在講)中,了解Blake遭遇的
瓶頸,但大部分的人可能和我一樣,憑著對Kurt的印象
來理解整個故事,就像我們從科倫拜事件來理解Elephant。




有趣的是,Gus說,這並不是一部Kurt Cobain的電影,
只是以他為啟發;他不想涉入太多故事,只是想呈現一
個人死前的行為與精神狀態。導演企圖去脈落化的一部
片子,我們卻試圖用文本以外的脈落來找前因後果;看
著Blake的金髮與墨鏡我們想起Kurt,卻忘了這是"Gus
Van Sant's LAST DAYS"。




片子裡面還是有頗具戲劇性的幾幕,讓我起雞皮疙瘩。
當Blake獨自抱著吉他在角落吟唱-其實我不確定該說
吟唱還是哀鳴-那些莫名的悲傷全都從沙啞無力的歌聲
傳來,空心吉他寂寞地回盪在屋內;我想起另一個房間
裡,Lukas(Lukas Haas飾)與Scott(Scott Green飾)正
在做愛,我知道隨後他們即將離去。




Blake的死,大概是全片最令人期待的部分(真是奇怪的
心態...大家走進戲院等著看主角死掉?),Gus卻沒有交
代什麼只是讓長夜過去。Blake的屍體被發現,卻是很美
的一幕-赤裸的靈魂從軀體甦醒、爬上窗櫺,彷彿毫不
留戀地踏上天梯,前往另一個自由國度。回溯電影的開
始,Blake脫了上衣和外褲跳進河裡,卻沒將腳上沉重的
鞋子卸下,也許是個隱喻,不是疏忽(當然也可能是我過
度詮釋)。




如果把結局停留在這裡,或許那些刻薄的影評也會跟我
一樣感動得亂七八糟,而忘了前面漫長的等待(等著看
Blake怎麼死...),可惜鏡頭跳回了三位友人,在驚訝
與害怕中駕車離開,又將情感抽離了。




理性上來說,這樣冷眼旁觀的結束,確實讓整部片調性
較為一致。97分鐘的電影裡,大部分是中景跟遠景,胸
上鏡頭可能不到5個,即使特寫也看不清楚Blake的臉,
因為全被他的招牌金髮擋住了。如此疏離的一部片子,
卻把結局停在動人的場景,未免太刻意、太矯情了

Last Days的故事除去Kurt Cobain的影子,或許真的沒
什麼,但音樂部分大概往後10年都還會被提起。片子起
始,令人屏息的自然景緻隨著天籟般的聖詩在眼前開展,
我不禁懷疑:片子開始了嗎?這不是一部跟Nirvana有關
的電影嗎?確實不是我們想像中這麼多搖滾元素,也沒
有藥物或令人血脈噴張的性愛場景。宗教元素反而有意
無意地出現在配樂、環境音及劇情裡。




Blake的死訊被報導時,陽光亮晃晃照在他陳屍的小屋,
記者、警方的喧鬧都在悠揚的聖歌中顯得無聲。死去的
人多麼平靜安祥,活著的人如此嘈雜庸碌,Blake或者
Kurt也許正嘲笑苟活的人們,也睥睨著基督教世界對自
殺者的譴責。




此外,還有更多實驗的自然聲響充斥影片-水流、房門、
車門開關、腳步聲,總是出奇不意地在片中突然出現,
你以為該發生什麼,或者該有誰出現,但一回頭什麼都
沒有,我們只是在經歷Blake的幻象(有趣得很,影像上
是疏離的,聽覺上是涉入的)。




值得一提的是,Boyz 2 Men的 "On Bended Knee"以MV
在電視上播放的形式,在片中長達3-5分鐘,甚至特寫
螢幕把整支MV看完。當時Blake原來打算坐下來吃麥片,
卻不知怎地睡著/昏厥/失神(我沒辦法準確形容那個
狀況...),是否暗示著音樂流行化、流行媒體化、媒體
商業化的連鎖反應,帶給Kurt可笑又可悲的成名壓力?
Velvet Underground的"Venus in Furs"也佔了很大的
篇章,在華麗的歌名下是孤絕的詞,暗示著遺棄與死亡;
網站上所聽到的主題曲,也在片中完整呈現,但目前還沒
有原聲帶的消息。


一個人深陷泥沼無力掙脫時,他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他最親近的人們又在哪裡?除了幾通電話以及專輯製作
人(Kim Gordon飾)來訪外,和他共處一個屋簷下的友人,
只是遠遠看著Blake的異狀,如同觀眾席上的我們,確實,
我們無法幫上忙,如果歷史是無盡的偶然與巧合,我們
能幫上什麼?




那天晚上,在曼哈頓東區的Landmark Sunshine Theater,
許多觀眾跟我一樣,直到字幕結束才走出戲院,斗大的
"In Memory of Kurt Cobain 1967-1994"叫人不聲唏噓。
這不是Kurt Cobain的電影,是Gus Van Sant的死亡詩篇。


電影網站
http://www.mk2.com/last_days/

............................................
而我
就是Nirvana的迷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情大綱
法蘭奇是世界知名的頂尖DJ,極具天份的他深受各大PUB夜店和樂迷的擁戴,
有著豪華的白色洋房、嬌豔如花的美妻;除了音樂,還有不可或缺的菸酒與毒品,
要什麼有什麼的生活讓他宛若置身天堂般,卻也讓他日益墮落糜爛。
有天,一陣陣莫名的噪音侵入了他的耳朵,漸漸地,當他把音量轉到最大時,
居然什麼也聽不到了,他生命中最愛的音樂就此消失…
全然的寂靜讓他一夕間墜入絕望的谷底,過往熱烈的掌聲變成唾棄的噓聲,
樂迷、工作夥伴與愛妻紛紛離去,徹底崩潰的他只剩下毒癮與寂寞的煎熬;
直到,他終於再次抓到音樂的撼動

演員
英國金凱瑞--保羅凱耶 Paul Kaye
保羅凱耶是英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撼動生命】中飾演傳奇DJ法蘭奇 (Frankie Wilde),
保羅自己提到他所飾演的角色是這樣說的:「他是一個癮君子、酒鬼,生活麻木糜爛,隨後失去了聽覺,變得瘋狂,
接著,他開始判斷自己是否能在不用耳朵的情況下繼續從事DJ行業。」

在談到他在這部電影中塑造的角色時,保羅說:「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就是它是對聲音的一種直接的表示。
你真的可以與法蘭奇的兩難局面產生共鳴,因此導演所做的事情就是讓觀眾們投入,
但如果電影中講的是一個人患上癌症,那麼就很難讓觀眾產生這種共鳴,
而這部片子不同,觀眾可以從真實的感受到法蘭奇失去聽覺後的生活感受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1951年,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Ernesto Guevara)與死黨阿爾貝托(Alberto Granado),載著滿滿的家當與憧憬,跳上屌車(諾頓500重型機車),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揭開一場貫穿南美大陸,總長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壯旅。行過草原、高山、大河、深雪,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偶有爭執,樂天浪漫的倆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隨著旅程逐漸開展,他們目睹、並體驗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帝國的壓迫,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老、病、死,都不斷激盪兩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裡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我們覺得自己呼吸到了更輕快、更自由的空氣──一種充滿冒險味道的空氣。我們躺在行軍床上,身體雖然疲累,但仍然不肯入睡,一任種種遐想----遙遠的城市、英雄事業、漂亮的姑娘──在我們的想像力裡盤旋。”
-切‧格瓦拉
寫於1951年 旅程中

關於切,關於電影
貝雷帽、大鬍子、革命裝束、深邃眼神,從巴黎到哈瓦那,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東方到西方,從T-Shirt到旗幟,格瓦拉的頭像已然成為一種世界性圖騰,出現在各種象徵理想火焰永遠不死的抗議場合,號召不同世代的青年,前仆後繼投身改革事業。而那啟蒙一切的源頭,就是那趟他於1951年12月出發,與摯友阿爾貝托患難與共的摩托車之旅。在這歷時八個月,橫跨五國,總路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長征裡,兩個原本只想單純遊山玩水、體驗人生的青年,卻在各種崎嶇遭遇中認識了壯闊豐饒的南美大地,以及真實人間裡的萬千美好與苦難。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行者一樣,格瓦拉在旅途中透過對世界的深切觀照,勾勒出自己,作為人類一份子,無可抑止的終極悲憫與關懷。同時將這情感化為行動,掀起一股波瀾萬丈的革命事業。

然而,電影並不打算以煽情的口吻,刻畫他與卡斯楚投身古巴建國、轉戰剛果、最後在玻利維亞被捕犧牲的軍事生涯。反而用青春熱情的筆觸,循他當年足跡,邀請觀眾上路,一同體驗這場極不平凡的「自助旅行」!

導演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1998的作品【中央車站】以公路電影為經,女主角朵拉帶著小男孩約書亞返家尋親的故事為緯,譜寫出一曲溫柔包容的南方之歌。該部電影隔年以橫掃千軍之姿,囊括諸多全球一流影展重要獎項,包括柏林影展金熊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以及奧斯卡金像獎、法國凱撒獎、獨立精神獎等提名。其耗時五年的最新作品,即是根據南美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年輕時的旅行記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改編。而飾演青年格瓦拉的演員,則是曾演過【你他媽的也是】,有西班牙語系梁朝偉之稱的俊秀小生蓋爾‧嘉西亞‧貝納Gael García Bernal。他靦靦中帶有剛毅的獨特魅力,以及放電力超強的雙眼,不但吸引華特‧沙勒斯的目光,就連西班牙國寶阿莫多瓦也讚譽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構想是來自在全球影迷中擁有崇高地位,近年則以舉辦「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不斷提攜後進的勞勃‧瑞福。在他的鼓勵下,華特‧沙勒斯才終於鼓起勇氣,將格瓦拉充滿魅力的青春紀事搬上螢幕,與全世界觀眾見面。


電影中的人道精神
媽,我知道我救不了她
這位一個月前還在端盤的老婦
像我一樣喘氣
她想要活出尊嚴
她垂死的眼神在求饒
還有尋求慰藉,現在消失了
她的身體將被周圍的神秘接收………………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之所以能感動全世界億萬觀眾,不是因為主角的名字是埃內斯托‧切‧格瓦拉(雖然他的名字的確響徹雲霄!),也不是因為導演是華特‧沙勒斯,而是電影裡深沈細膩、關照全面的人道精神。

格瓦拉與阿爾貝托一個是醫學院學生,一個是生化學家,對於生命,他們都有著年輕人所固有的熱情與憧憬,但在旅行前,那樣的嚮往畢竟是個人的、小我的、飛黃騰達的、功成名就的、隸屬於特定階級的、侷限於一己之舒適的。但在旅程裡,他們被迫正視無產工人、原住民、貧病者、被社會遺棄者在各種艱難環境中所面臨的根本境遇:欲維繫生命最基本的尊嚴亦不可得。於是乎,這場旅行,使兩人穿透了自身視野的偏狹,產生了擁抱世界、改善世界的浪漫夢想。奇妙的是,人並不因此而失去自我,反而使得自我更加完滿,在群體的福祉中獲得昇華與豐盈。

在電影最後,旅行已超過數千公里,滿身風塵的兩人來到位於秘魯的聖帕柏羅痲瘋村。在那裡,他們和一群醫療志工、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共同為照料重度痲瘋病患而努力。甚至在知道治療痲瘋病患並無感染之虞時,他們拒絕戴上手套,與病患們相互握手、擁抱、踢球同樂,病患們也撤下心防,真心接納兩個阿根廷來的志工。幾個禮拜的相處中,這兩群生命背景有著天壤之別的人們倏乎照見了彼此靈魂的純淨與高貴,那是一種與地域、膚色、貧賤、殘疾無關的美麗質地。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但卻容易在不經意間悄然失落。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卻在兩個小時中,滌淨並尋回了那遺忘已久的單純感動………………



....................................................................................................................... 最讓我感動的
除了兩個主角對旅行的執著和不放棄
還有就是在痲瘋病村對病人無私的奉獻
當所有人都必須戴著手套不敢直接和病人身體接觸的時候
兩位主角沒有戴手套的手..
溫暖了所有病人的心
也感動了我的心



一條河隔開了生病及沒有生病的人
卻隔不開兩個極端熱愛生命的年輕人


革命前夕的摩特車日記官網
http://www.motorcyclediariesmovie.com/home.html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官方網站:http://home.kimo.com.tw/chiayin_wang728/new_page_17.htm

很溫馨的一部片
整部戲可以說是沒有高潮
也沒有什麼爆點
但就是可以在心理湧起暖暖的溫馨感

幸福並不像你所以為的那樣難求
有時候...在早晨醒來給自己一杯咖啡
也能感覺到幸福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峰造擊


1999年的"男孩別哭"
2005年的"登峰造擊"

只要是希拉蕊史旺演的片
都讓我哭的希哩嘩拉的

每個人都有夢想..
可是會堅持到最後的有多少?
可以面對現實的阻礙跟挫折
一心只往夢想邁進

其實這是很八股的論點
可是.."登峰造擊"就是有辦法讓你感動
真的要到電影院裡去感動一下

沒有大場面..
卻讓你的心都隨著主角的努力跟命運起伏

mirand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